一.哪些工程必须进行桩基静载试验?甘肃地基勘察目前检验桩基(含复合地基、天然地基)承载力的各种方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且被公认为试验结果准确、可靠,被列入各国桩基工程规范或规定中。《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规定,必须做试桩的情况有三种:(1)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2)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3)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如果拟建场地已有现成的工程实例,而拟建建筑物的基本情况又基本相同,这时是不需要进行试桩的。二.静载荷试验2.1 静载荷试验:是指按桩的使用功能,分别在桩顶逐级施加轴向压力、轴向上拔力或在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处施加水平力,观测桩的相应检测点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拔位移或水平位移,根据荷载与位移的关系(即Q~S曲线)判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或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试验方法。2.2 静载荷试验类型:根据试验对象可分为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岩基载荷试验、桩(墩)基载荷试验、锚杆(桩)试验;根据加载方式可分为:竖向抗压试验、竖向抗拔试验、水平载荷试验。试验使用设备:千斤顶、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油泵、静载荷测试仪。2.3泰测基桩监测系统 三.桩基静载荷施工简略步骤3.1 检测准备(1)检测时间应满足如下条件:桩身强度需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检测休止时间还应满足沙土不少于7d、粉土不少于10天、非饱和粘性土不少于15d,对于淤泥或淤泥质土等饱和粘性土不少于25d;泥浆护壁灌注桩宜延长休止时间(2)检测数量应满足如下要求:在同一条件下桩基分项工程的试桩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甘肃地基勘察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3)竖向静载试验的试桩和锚桩可利用工程桩,预估zui大试验荷不得大于锚桩钢筋的设计强度。3.2 施工流程程序
十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1) 建筑物的定位应以其平面布置形式和占地面积大小不同而异:当以城市控制点或场区控制网定位时,应选择精度较高的点位和方向为依据;当以建筑红线桩定位时,应选择与主要街道中心线平行的建筑红线为依据,并应以较长的已知边测设较短的边;当以原有建(构)筑物或道路中心线定位时,应选择外廓(或中心线)较完整的性建(构)筑物为依据。(2) 定位的方法,在控制网上测定建筑物轴线控制桩。定位的方法应以建筑物的形状不同而异,矩形建筑物宜用直角坐标法定位;任意形状建筑物宜用极坐标法定位;当量距有困难时,宜选用角度交会法定位。十三、采用天底准直法传递标高:天底准直法是使用能测设天底方向的仪器,进行竖向投测,也叫俯视法。甘肃地基勘察采用仪器:垂准经纬仪。自动天底准直仪。自动天顶──天底准直仪。将仪器安放在施工层,通过向天底方向投测的光束与在±0.00m层上的轴线控制点相重合,即将轴线传递到施工层。十四、轴线的垂直传递采用内控法和外控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首层的适当位置留设控制点,采用预埋铁板的方法,制点固定。在施工上部结构层时,在控制点的施工层的相应位置留设孔洞,采用铅垂仪将控制点位置投影到各施工层。同时采用激光经纬仪对各控制点的位置进行校核。十五、 变形观测的基本措施:为了保证变形观测成果的精度,除按规定时间一次不漏的进行观测外,在观测中应采取“一稳定、四固定”的基本措施。(1) 变形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变形观测点,其点位要稳定。基准点是变形观测的基本依据,因此设三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并每半年复测一次;变形观测点应设在被观测物上能反映变形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2) 变形观测所用仪器、设备要固定;观测人员要固定;观测的条件、环境基本相同;观测的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十六、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观测地下室施工过程中,为了及时掌握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程度,因此对邻近建筑物进行观测。在基础施工影响范围以外设基准点,再根据设计要求,对距基坑一定范围的建筑物,设置沉降观测点,并地测出其原始标高。以后根据施工进展,及时进行复测,以便针对变形情况,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十七、施工塔吊基座的沉降观测:为了避免塔吊基座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 而影响正常施工,和发生意外事故 ,因此对塔吊基座进行观测,检查塔吊基础下沉和倾斜状况,以确保塔吊运转安全,工作正常。十八、日照对高层建筑上部位移变形的观测:由于考虑到日照对建筑竖向偏差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进行观测。观测随建筑物施工高度的增加,每30m实测一次,实测时应选在日照有明显变化的晴天天气进行,从清晨起每一小时观测一次,至次日清晨,以测得其位移变化数值与方向,并记录向阳面与背阳面的温度。竖向位置使用天顶法。十九、工程沉降观测是施工中一项重要工作。当浇筑基础垫层时,在垫层上埋设临时观测点。当建筑施工到±0.00层时,再根据设计位置和要求埋设观测点。然后每施工一层、测设一次,直至竣工。沉降观测必须由专业测量师负责,采取定人员、定仪器、定时间的三定方针。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甘肃地基勘察工程竣工时,沉降观测提供以下成果:(1)建筑物平面图:图上标有观测点位置及编号;(2)下沉量统计表:是根据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整理而成的各个观测点的每次下沉量和累积下沉量的统计值;(3)观测点的下沉量曲线。
甘肃地基勘察激光测量仪器是指装有激光发射器的各种测量仪器。这类仪器较多,其共同点是将一个氦氖激光器与望远镜连接,把激光束导入望远镜筒,并使其与视准轴重合。利用激光束方向性好、发射角小、亮度高、红色可见等优点,形成一条鲜明的准直线,做为定向定位的依据。在大型建筑施工,沟渠、隧道开挖,大型机器安装,以及变形观测等工程测量中应用甚广。甘肃勘察设计常见的激光测量仪器有:①激光准直仪和激光指向仪。两者构造相近,用于沟渠、隧道或管道施工、大型机械安装、建筑物变形观测。目前激光准直精度已达10-5~10-6②激光垂线仪。将激光束置于铅直方向以进行竖向准直的仪器。用于高层建筑、烟囱、电梯等施工过程中的垂直定位及以后的倾斜观测,精度可达0.5×10-4 。③激光经纬仪。用于施工及设备安装中的定线、定位和测设已知角度。通常在200米内的偏差小于1厘米。④激光水准仪。除具有普通水准仪的功能外,尚可做准直导向之用。如在水准尺上装自动跟踪光电接收靶,即可进行激光水准测量。⑤激光平面仪。一种建筑施工用的多功能激光测量仪器,其铅直光束通过五棱镜转为水平光束;微电机带动五棱镜旋转,水平光束扫描,给出激光水平面,可达20□的精度。适用于提升施工的滑模平台、网形屋架的水平控制和大面积混凝土楼板支模、灌筑及抄平工作,精确方便、省力省工。甘肃不动产测绘激光测距系统是由激光测距单元、机械扫描单元和数据检测单元组成的,目前激光测距系统将所有单元全部集成在一个单独的设备激光扫描仪中。激光扫描仪是机载LiDAR 系统核心的部件,其利用激光的波长单一、方向性好、抗干扰性能强的特点,能够准确测量出发射点与反射点之间的距离信息。一般固定翼飞机或载人直升机的飞行高度高、速度快,这导致基于这两种飞行平台的LiDAR 系统扫描仪有扫描距离和扫描精度的严格要求,所以其体积巨大,价格昂贵。甘肃地基勘察随着无人机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LiDAR 系统可实现低空、慢速扫描,因此对扫描仪的性能要求也随之降了下来,价格也大大降低,从而使得无人机LiDAR 系统具备了低成本、高精度和应用灵活的特点和优势。
甘肃地基勘察主要包括:支护结构、相关自然环境、施工工况、地下水状况、基坑底部及周围土体、周围建(构)筑物、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周围重要的道路、其它应监测的对象。有多种监测技术和信号传输处理方式。根据青冶工程(QYETC)技术人员的经验,一般有监控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可视化监测软件等几类配套工具,反应时间可控制在1s范围内,采样频率可达100Hz,完全能够做到实时监测,为工程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持。监测报表和监测报告· 1.工程概况· 2.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3.采用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4.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5.监测结果分析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Tec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甘肃地基勘察的处理过程也可以分为以下过程:1.监测目的2.确定监测项目3.测点布置4.监测方法、主要仪器及精度要求5.监测频度6.监控报警 7.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甘肃地基勘察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了解相关信息能够做好湖北地质灾害防治。自然定义简称地灾。 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灾害背景影响或控制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总体条件。它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既存在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指的是造成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地质灾害背景指的是控制和影响地质灾害的更高层次的基础条件。地质灾害背景由两个系列组成: ①以地球动力活动为核心的自然背景;②以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核心的社会经济背景。甘肃地基勘察背景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具体灾害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但从宏观上控制了一个地区一种或多种地质灾害的成灾程度和变化的总体趋势。因此研究地质灾害背景条件是进行地质灾害宏观评价的重要内容。相关界定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基本定义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卫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崭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扶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隶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白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宙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园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而沉降、海水人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灾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当然,不能简单地把洪水归类于地质灾害。但长时期、大范围且爆发频繁的洪灾是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是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或防洪治水方略与地质环境演变方向比较长期的不相适应的结果。利用考古资料恢复长江荆江河段近5000 a来洪水位的上升过程,发现近2000 a来是荆江洪水位相对荆北平原上升的主要时期,累计上升13.6 m,特别是近500 a来的洪水位上升的平均视速率达20~27 mm,/a。近500 a来的荆江走堤厦其堤基的决口破坏历史研究表明,在两岸干堤地基的渗漏、管涌、溃决、软上地基变形和崩岸等工程地质问题中,洪水期以北岸的管涌和渍决占..优势,干早期则以南岸的崩岸引人注意,这反映了荆江高水位与其地质环境已不相适应的关系。